1930年代,美国纽约,布鲁克林大桥附近一个排队领面包的队伍。
1968年,“两弹一星”勋章获得者赵九章,在宿舍中吞下几十粒安眠药,静静的躺在床上离去了,在中国卫星的功臣名单中,他排在第一位,比钱学森排名更高!
1907年河南开封,赵九章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,他从小聪慧爱读书,少年时期的他并不显山露水,一次偶然的经历改变了他的轨迹。
他在一本旧书中看到了关于气象研究的文章,这些字眼让他好奇,科学的种子埋在了心中。
1925年他考入浙江工业专门学校,专业是电机,但他的兴趣始终不止于此,课余时间他跑到图书馆,翻看物理、数学的书籍。
自学,钻研,沉迷,几年后他又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,在这里科学的道路更加清晰,毕业后他选择留校做助教,却并不满足,他的眼睛看得更远。
1935年他抵达德国,柏林大学的学术气氛让他如鱼得水,他师从气象学权威菲克尔,研究大气长波理论。
这是一片少有人问津的领域,他却全心投入,3年后拿下博士学位,那年他31岁,年轻而意气风发。
学成归国,他被西南联大聘为教授,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刻他没有停下研究,山区里他画图、推算公式、写论文。
一次轰炸后简陋的实验室被炸毁,他重新拾起工具从零开始,他说科研不能停。
1949年新中国成立,一封邀请信送到赵九章手中,中国科学院希望他出山,他没有犹豫,从昆明出发带着家人来到北京。
此时的他已是中国气象学的奠基人之一,他接下了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的重任,这是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,经费不足设备短缺,但他带头做实验,年轻学者们看着他挑灯夜战不敢松懈。
1955年他成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,这是中国科学界的最高荣誉,他却更看重未来。
195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立,他兼任地球物理系主任培养人才,他经常和学生说“我们研究的是星空,是未来,不是眼前。”这些话像火种点燃了一代人的梦想。
60年代初他向中央建议,开展人造卫星研究,这是个全新的领域,没人敢碰,他却主动请缨,1965年,中国科学院卫星设计院成立。
他领导团队提出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设计方案,“东方红一号”的梦想从这里启航。
1966年风云突变,文化大革命席卷全国,赵九章也未能幸免,红卫兵冲进研究所他的办公室被抄,他苦心收集的研究资料散落一地。
有人指责他“带有资产阶级思想”,批斗会上他站在台上沉默不语,那些曾追随他科研的年轻人此时却在台下喊着口号。
孤立,冷眼,羞辱,赵九章从未辩解,他试图继续工作却被限制进入实验室,他只能在家翻看过去的论文,他不理解为何一个为国家奉献一生的科学家,竟然成了“敌人”。
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得知卫星项目的研究仍在推进,他兴奋地想参与,却被告知“你现在不适合再接触。”
1968年赵九章的健康状况急转直下,一位老同事曾试图开导他却被拒绝,他对家人也变得少言寡语,10月的一天他独自待在宿舍。
窗外是北京的冷风,他将几十粒安眠药放进口中躺在床上,没有遗言,只有一封批斗信静静放在桌上。
赵九章的离去并没有引发太大的波澜,那个时代许多人像他一样被迫中断了生命,他的名字并没有被彻底抹去。
1978年改革的春风吹来,一批在文革中受害的科学家得到了平反,赵九章的贡献重新被提起,他的学生为他写报告,呼吁恢复名誉。
这年他的冤屈被洗清,科学家赵九章的名字重新出现在公众面前。
1999年中国表彰“两弹一星”功勋人物,赵九章的名字赫然在列,颁奖仪式上他被追认为中国人造卫星事业的开创者,人们提起“东方红一号”必然提起他。
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,从东方红到探月工程再到火星探测,每一步都离不开像赵九章这样的人,他为科学点燃的火炬至今未熄。
赵九章用一生践行科学的真理却倒在时代的风暴里,他的人生有光辉,也有苦难,但他的精神一直在延续。
科学的道路需要这样的守望者,他未能亲眼见证“中国星”的升空却用生命照亮了这条路。
(信息来源:赵九章在特楼服安眠药自杀 周恩来闻其死讯流泪——卫视
赵九章:最是那一抹东方红——中科院地质地球所)陕西期货配资